专家文章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媒体报道 2025-08-06
徐文江
徐文江

主任医师 血液科

廊坊市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徐文江 曹江勇

中药材是中药的源头,其品质直接决定了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中医临床和用药安全,进而影响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推动下,中药材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正从单一的“保障供应”向全面的“控制品质”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关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更与乡村经济振兴、农民增收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紧密相连。然而,在这一关键的转型阶段,面临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如道地中药材的缺乏、种质资源的退化、生产设施的落后以及产业组织和标准化的不足等,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难题。唯有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发展瓶颈,方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种质退化:质量与安全隐患凸显

中药材种质退化导致的品质下降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投入严重不足,品种选育、提纯复壮等基础性工作进展滞后。同时,中药材连年种植及近亲繁殖现象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广泛存在,像地黄、山药等常用大宗药材,其优良性状在长期不良种植模式下逐渐丧失。此外,部分中药材种植户为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中药材中重金属、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这些超标中药材流入市场,不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也极大影响了我国中药材的国际声誉和出口贸易。种质退化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导致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进而阻碍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道地缺失:核心竞争力受损

中药材生产中道地性缺失导致特色不足同样不容忽视。道地中药材是中医药学数千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出,凭借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形成更优疗效的中药材品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和疗效更佳,是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受经济利益驱使,许多地区盲目引种非道地药材品种,不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导致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药效大打折扣,失去了道地药材的独特优势。道地性的缺失,降低了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信任度,也使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凭借品质优势占据有利地位。

设备落后:生产发展效率受限

生产设备落后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也是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我国中药材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普遍偏低。从中药材种植环节的整地、播种、移栽,到收获环节的采挖、分拣、加工,大部分工作仍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这不仅导致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山区中药材采挖为例,由于地形复杂,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只能依靠人工手持简单工具,在陡峭山坡上艰难作业,耗时费力且容易造成中药材损伤,降低中药材品质。在加工环节,许多企业缺乏先进的加工设备,仍在使用老旧落后的加工设备,也使得中药材的深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对中药材进行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难以满足当前市场对多元化、高品质中药材产品的旺盛需求。落后的生产装备使得中药材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制约了中药材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管理混乱:组织形式不合理与标准化进程缓慢

产业组织形式及标准化进程缓慢带来的中药材产业现代化滞后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统一规划,难以形成产业合力。这种分散式经营模式,使农户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薄弱,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同时,中药材种植、加工、质量等标准未能有效统一,导致市场上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辨。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监管难度,也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例如,在中药材加工环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差异较大,导致中药材的药效和品质不稳定,影响了中医药临床疗效和产业整体形象。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缓慢的标准化进程,使得中药材产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不足。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加强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专业中药材种质库是基础工作。开展全面深入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对各类道地中药材的种质进行系统整理和妥善保存,确保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防止种质资源流失。例如,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道地中药材的遗传信息进行记录,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珍稀中药材种质进行快速繁殖和保存。

加大科研投入是关键举措。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良性状、适应不同环境的中药材新品种。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种机制,提高中药材育种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对道地中药材生长环境、遗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道地性形成机制,为道地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提升生产设备的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

鼓励研发与推广是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设备研发的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发更多实用、高效的机械化、智能化设备。例如,研发适合山区地形的小型采挖机械,该机械可具备自动识别中药材、精准采挖的功能;研发智能化的播种和分拣设备,实现播种密度的精准控制和中药材的自动分类筛选。

政策扶持与技术培训是保障措施。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户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先进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为农户和企业员工开展设备操作培训课程,并建立线上技术咨询平台,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促进规模化发展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是重要途径。政府应积极扶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分散的中药材种植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可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支持,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

加强产业协作与整合是关键步骤。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药材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产业协作,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中药材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材产业集群。例如,以某一道地中药材为核心,整合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平台等资源,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监管

健全标准体系是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统一的行业标准,明确中药材从田间到车间、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为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例如,规范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强化质量监管是重要保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中药材质量监管体系,对中药材的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一批次中药材质量安全可靠。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中药材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信任度。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中药材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进行记录和存储,实现中药材产品的全程可追溯。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政策引导为框架、道地药材为灵魂、科技创新为支撑,通过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提升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完善标准体系等关键路径,精准施策,才能有效促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产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样孕育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健康中国战略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则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转型。充分挖掘中药材产业在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能,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还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使中医药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徐文江 曹江勇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热点文章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