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三级甲等易误诊为肿瘤的小脑非特异性脑炎的成功诊治
【病情简介】
患者男,47岁。主因“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20天”,以“左侧小脑病变,考虑转移瘤或胶质瘤可能”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思维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腹平软,四肢活动自如。躯干及四肢肌力V级,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协调,Romberg阳性。无眼球震颤。
【入院时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左侧小脑半球可见团片状信号,大小约3.0×1.6×2.5cm,呈稍长T1、长T2信号(图1,图2),病灶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周围可见大片水肿信号区,脑组织肿胀,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脑室无明显扩张积水,病灶区斑片状强化(图3)。考虑: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其边缘和外围有条片强化,胶质瘤可能,转移瘤待排。
图1 头颅MRI T1相
图2 头颅MRI T2相
图3 头颅增强MRI
头颅MRS检查:左侧小脑半球NAA30.1,CHO14.3;右侧小脑半球NAA17.2,CHO35.0。
【入院后化验检查】
脑脊液常规:无色,清亮;蛋白定性阴性;红细胞0,白细胞 6×10^6/L;脑脊液生化:葡萄糖7.8mmol/L,氯125.9mmol/L,蛋白质0.6g/L。
【入院后治疗】
综合分析,诊断考虑左小脑非特异性炎症,小脑肿瘤不除外;采取抗炎治疗,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非甾体类激素(芬必得),以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复查影像,病灶消失(图4,5)。
图4 头颅MRI T1相
图5 头颅MRI T2相
【分析】
本例特殊点在于,病灶有占位效应,局部区域明显强化,水肿明显。患者已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病灶呈稍长T1、长T2信号,可被强化,明显占位,四脑室移位,提示胶质瘤可能性大,或是转移瘤。但MRI T2相显示病灶轮廓不清,可见小脑勾回影像(图2左),不能除外非特异炎症表现;而且,MRS显示左侧小脑半球NAA30.1、CHO14.3,也提示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减小。
非异性脑炎,近年来国内报道不少。本病可能与感染有关。目前认为本病疑似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或是免疫反应性急性脱髓鞘脑病,常可侵袭大脑、中脑、桥脑、延髓,较少侵犯小脑。本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发热、昏迷、眩晕、精神异常、癫痫抽搐、肢体瘫痪、共济失调,以及步态不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经激素(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等对症治疗,多可治愈。本例侵及小脑,占位效应明显,的确与脑肿瘤易于混淆。临床应注意综合考虑诊断,果断及时给与正确处理。本病例经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也避免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开颅病灶切除或探查手术。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自身免疫性脑炎与精神疾病
婴幼儿偏瘫能否完全治愈?
脑干脑炎的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Rasmussen综合征是什么病?
NMDA脑炎
带状疱疹性脑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