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半身麻木针灸治疗

洪杰
洪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概述】

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在古代医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于"痹"、"中风"等病证范畴,金代以后始有麻木症名.

本症见于脊髓炎症、结核、外伤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常见证候】

(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伴有肢软无力,并有心慌,气短,畏风,自汗,脉弱,舌淡,苔薄白等.

(2)营血亏损:半身麻木,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弱,舌淡嫩,苔薄略干.

(3)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伴有头痛身痛,恶风寒,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润.

(4)肝风内动: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颤,并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有力,舌质黯红,苔少或薄黄而干.

(5)湿痰阻络:半身麻木,伴有沉重感,井有头昏沉,呕恶,心闷不舒,脉弦滑,舌淡黯,苔滑润或白腻.

【症状分析与鉴别】

(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与营血亏损半身麻木:皆为虚证,起病缓慢.但病因病机不同.气虚半身麻木多因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致中气受损, 元气不充,发生麻木.血亏半身麻木则多缘失血过多,或房劳、多产损耗营血、阴精,或热病后期阴液受灼,或过服辛温助热之品,使阴血亏损,筋脉失荣,则发生麻木.气虚半身麻木责之于脾气虚弱,血亏半身麻木则究于肝肾不足.气虚半身麻木多发生于右侧肢体,伴有微畏风、时汗出、心慌、气短等;血亏半身麻木多发生于左侧肢体,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等.两证的脉均呈弱象,但气虚脉偏缓.血亏脉偏数.

(2)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与肝风内动半身麻木:皆为实证,起病轻快.但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乃由风寒侵袭皮毛,由皮毛入于络脉,络脉闭阻所致.肝风内动半身麻木是由于肝阳素旺,阳亢生风,风窜经络,经络失荣而发病.从病因上,风寒外袭半身麻木有感受风寒史,而肝风内动半身麻木多与情志波动有关.两证的辨别要点为: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伴有身痛及恶风脉浮等表证,肝风内动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颤,及头晕头痛脉弦等肝旺证.

(3)湿痰阻络半身麻木:由于脾不化津,津蓄成湿,湿聚为痰,痰伏经络,出现半身麻木.辨证要点为:形体较胖;麻木伴有肢体沉重;脉弦滑,苔白滑或润腻;妇人白带多.湿痰为标,脾虚为本.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颈、胸、腰椎夹脊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

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期门;心悸、烦闷失眠加内关或神门;便干加支沟或大肠俞;头晕甚则加刺风池或四神聪;气虚血瘀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或取膈俞、肾俞,一般可加灸;血压低可重灸百会、内关,肢冷浮肿加阴陵泉、三阴交重灸;风痰阻络加中脘、阴陵泉、地机,痰多加丰隆,痰稠挟热者加风池、曲池;阴虚动风取肝俞、肾俞、关元、中极,多用补法;肝肾亏虚型配肝俞、肾俞、关元俞、太冲、太溪、三阴交、大杼、阳陵泉;风寒湿痹型配风池、天柱、大椎、大杼、阳陵泉、曲池、外关等.

操作:行中、强激手法,血压低可重灸百会、内关;肝俞、肾俞、关元、中极,多用补法.

方义:颈、胸、腰椎夹脊穴刺激局部经络,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为通经活络之要穴.膀胱经的肝俞、肾俞、关元俞及足三阴经的太冲、太溪、三阴交以调理肝肾, 配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可以舒筋活络.取风池、天柱以疏散风寒;火椎乃督脉与诸阳之会穴,用以解表祛邪;大杼及阳陵泉调理筋骨;手足阳明之经曲池、足三里可以通调气血,再配三焦经之络穴外关,以调三焦之气,此乃标本同治,表里兼施之法.

【按语】

针灸治疗半身麻木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控制症状,早期治疗还有预防功能.半身麻木一症较四肢麻木为重.有资料报道,"单侧肢体麻木乏力,便是中风的重要先兆"(《上海中医杂志》1981,(8):8).其中肝风内动所致者尤易发生,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气血虚损半身麻木.气虚容易招风,血亏则易生风.只有气血充沛,"五脏之气通畅",才能"不令邪风干扰经络".

因此加强锻炼,调节饮食,养性恰神,保持气血和畅,才是预防中风的大法.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