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二、康宁与现代医学养生保健
1.为什么追求健康
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健康是属于你和所有爱你的人的。
2.怎么才算健康
健康是指躯体、心理、社会人际适应的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更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男性健康的十大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劳动,而且不感到过分的疲倦和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情无论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龃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从这个健康标准来看,大多数人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表现大致有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衰退等。亚健康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只不过古人不叫亚健康,而称“交病”。古人讲“未病已病之交,谓之交病。”
3.谁能获得健康和快乐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
一是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
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占17%
三是医疗条件占8%.
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可以看出,对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个人可以改变的因素即个人生活方式。而并非医疗条件的好坏。
4.怎么才能健康
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古人早已认识到限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 《博物志》中说:“所食欲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管子》一书中也说:“起居适,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如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我国民间也有大量谚语强调饮食有节的,如:“饥不暴食,渴不狂饮。”“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等等。小时候常常听我母亲讲“少吃油盐,多活十年”。
美国白宫保健医生来中国讲学时,送了一句话给听众:吃饭七八分饱,走路爬楼慢跑。百姓总结得更简单:管住嘴,迈开腿。
十七世纪初,英国有个贫困农民托马·佩普,一生难得温饱,竟活到152岁。伦敦皇族为探索其秘密,召他进皇宫,他却因贪食美味不足三月而死。尸检发现,他各器官并无衰老性改变,死亡原因纯属暴饮暴食。近年来国内外在饮食量方面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证明限量进食可延长机体寿命。如美国某研究中心发现,不限食的小白鼠36个月后大多死去,而限食的小白鼠可活到55个月,且几乎不患肾脏或心脏病。科学家还设置迷宫检验老鼠的智能,限食的老鼠胰不限食的老鼠具有较持久的智能。现代医学认为,让人体胃肠经常保持在微饥状态,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内环境更协调、平稳,抵抗力更强,从而有利于益寿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量饮食会损伤免疫功能,造成胆固醇和胰岛素增多,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导致抗病力下降,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饮食过多会超越胃的容量,加重胃的负担,造成消化液分泌供不应求,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甚至会导致急性胃扩张、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吃自助餐最容易造成过量饮食。
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之一,也非常重要,有一个西方寓言:有一天,上帝决定惩治某些人,于是派霍乱之神——霍列拉到人间,让他杀死3万人。过了一段时间,霍列拉回去复命时,上帝发怒了:“我只让你杀死3万人,你为何杀死20万人?”面对上帝的质问,霍列拉感到很委屈:“我只杀了3万人,其他的17万人都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吓死的。”这则寓言说明了恐慌心理的巨大负面影响。
5. 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孔子都要经历这样长的修炼过程,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所以说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就抓,并且,在不同年龄段有重点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即开展“健康管理”,目前国内也有多家健康机构和体检中心开展。
实际上,更多的是知易而行难。当年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曾请教一位高僧关于“佛的真谛”是什么?高僧说,就8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不太简单了吗?连3岁孩子都知道。高僧说:是的,3岁孩子都知道,但80岁老人做不到。一语道破了人性弱点:知、行脱节。闻道者百人之众,悟道者仅约五十,行道者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和读书一样,假如读的书再多,而没有去落实,一定是增长他自己的傲慢。说了之后都能做到叫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叫骗人。
6.健康家庭
健康分三个层次:个人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健康。因为家庭健康承上启下、关系重大。现实中要做到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敬老爱幼,其乐融融不是很容易的。一是因为大千世界物欲横流诱惑多,使人容易迷失方向;二是家庭是一架精细复杂的两驾、三驾马车,不是单枪匹马,因此,家庭健康需要智慧、高明的骑手。
家是菜园、乐园,还是花园?家不是菜园,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开门七件事。家是乐园吗?也不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现成的乐园。家,可以比喻成一座花园。精心呵护,则百花齐放;不去关爱,则一片凋零。家需要慈母般的爱心,园丁般的精心和织女般的细心。没有责任感,没有至真至纯的爱,家就不成其为家,花园就无法茂盛鲜艳。
如何使一个家庭健康、幸福,古人也有很多论述,如“朱子治家格言”。 林则徐先生“十无益”。
儒家的政治口号、人生观是“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倡导人要与社会融一。结合到养生,启示人的生死离不开社会,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这也就是强调家庭养生、家庭健康的重要性。
7. “0级预防”
我们一般说预防都是说一级、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应该是消灭或消除疾病(或伤害)的根本措施。如脑卒中一级预防即是指发生脑卒中之前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在教育中有人提出零岁教育,也有对健康提出零岁教育,在疾病预防中,我想提出“0级预防”,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为了让人们更重视。“0级预防”主要是指长辈患有某种疾病,子女或相关下一代就应该从0做起,避免环境影响、改变个人生活方式、提早筛查等。尽量避免患同类疾病。据报道,2013年美国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以防乳腺癌,也有人说是一种全新的预防方式,当然,也不一定要模仿。
三、中医养生和防病治病原则
中医重视养生和防病,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气血”,“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因人又分为因病人和因医师,也可理解为“五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医)。
中医关于养生和防病的文献很多。下面简要摘录部分。
1.《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简言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第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第三:清心寡欲,恬惔虚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无需更多解释,如依据《黄帝内经》提出“十二时辰养生法”;不妄作劳意思是不要过劳,包括劳体、劳心、劳神、劳肾。《黄帝内经》: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多数人可能做到第一个层次,但是,能否坚持和坚持多久很难说。能做到第二个层次的人就少了,能做到第三个层次就太少了,也太难了。有云: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事则形瘦,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怒则百脉不定”。 “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人们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集团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当然,有的长寿老人提出“不锻炼、不练拳”,并不代表他们“不养生”,其实,他们有的已经做到了第三个层面的养生,不能只是理解在他们“不练拳、不锻炼”之层面。如著名语文学家袁晓园女士有一幅墨宝,题为《百岁感怀》,诗云:“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其实,她的养生之道就是勤习书法,以磨墨悬肘为运动,加上凝神静气,实际上是‘不信气功’地练气功,安能不体健寿长?由于书画活动具有调节情绪、平衡心理的效应,而情绪又是主宰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又如,有报道称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上了年纪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有时也忙里偷闲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而这个“不锻炼”的提法,不过是季老数十年来执著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无心他顾的结果。其实,这也反映出东方养生学上的:“动养生和静养生”。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处理好动养生和静养生的关系,才能达到精力好又能延长寿命的最佳目的。太极拳是介于动养生和静养生之间的一种绝佳的运动。如“苏沈良方”中的“八段锦”也有动法和静法。
2.《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握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3.《养生论》和《千金方》论养生
作者嵇康,三国时魏人。其中谈到人们对养生的否定、狐疑、急于求成和不能坚持。摘要如下: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瀹,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
或抑情忍欲,割束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後,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千金方》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思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人最忌讳强求去做一些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因为那样会扭曲自己的生活,又会使自己陷入饥馑贫乏的心理状况。名利是生存的需要,但是,醉心于名利,过度思虑,暗耗心气,损伤神气,身体就会早衰,那时要这么多的名和利还有什么用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悦乐清心。所以,达摩说: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4.中医之病因病机
(1)中医认为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2)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疫疠。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太过之意。疫疠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七情是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内伤七情。劳逸失度:过劳(劳力、劳神、房劳)和过逸。饮食与疾病: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瘀血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血滞于经脉及脏腑内。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3)中医认为病机,就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疾病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病因不同,病位不同,人体正气与环境条件不一,因此疾病的机理也是复杂多变的。例如,疾病有外感、内伤之分,有在脏腑,在经络、在气血、在津液之异,各有不同的病机变化与传变、转归规律。如中医认为,中风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脾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
四、养身养心与社会
有人说,有钱没健康,依然是一个穷人;修身不修心,仍是一个病人。当社会进入了“没良心”与“不相信”循环的亚健康状态,养生就时常成为一道伪命题。
养生若分境界,低者养身,高者养心,达者则一起养社会的心——无论是改变自己的心,还是改变整个社会的“心”,都需宜此的觉悟。
有些人整天担心、着急、牵挂、盼望--各种心情都很多,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心老往上窜。“怒”是心变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恕”字,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爱生气的人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命好的,没有一个身体好的。爱生气就等于残害自己一生。很多年轻人说:“我现在生气没啥事”别着急,以后都会找你算账的,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信耶稣的讲:“上帝无所不在”。实际上就是科学讲的“真理和规律无所不在,”规律这东西不管你信不信,都一样人人平等。
有人说,人的病是由心生的,命也是由心生的。只要我们能将心灵的垃圾清扫干净,病和命运就能扭转。禅宗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句话告诉人们:“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能认识这一点的人很少,他又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首先,能看到自己尘埃的人,就聊聊无几,何况“时时勤拂拭” 呢?能拂拭的人就更少了!要细细体会大师的话,勤拂拭,修心!心平静才能长寿。当然,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实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我们要找到自己可恨的地方,找到世界可爱的地方,不要埋怨生活。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1)父子—父慈子孝,“孝”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
(2)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3)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爱”是一个“心”加上一个“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别人的需要,才叫“爱”。一方的健康是另一方一生的幸福,是孩子一生的保障。
(4)兄弟—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友爱。常言道: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子孙做样看。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5)朋友—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朋友相处之中有五个本分要尽,第一个就是要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有没有劝别人一次他马上就接受,然后还谢谢你说,真是感谢你,不然我会铸成大错,你身旁有没有这种朋友?这种人太稀有了,可能是颜渊转世的,因为颜渊是不贰过,犯一次过失,他就不犯第二次。第二个,当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关怀朋友,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就能够感受到朋友彼此之间的这份爱护,这份情义。《孝经》里面有说“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交朋友第三个重点要懂得朋友跟朋友之间互相赞叹,互相肯定,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肯定。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叫做“文人相轻”,自己有学问,别人也有学问,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这样好不好?这样很不好,对他对你都很不好。朋友相交第四点要“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不言家丑,不言隐私”。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第五点,还要有“通财之义”,在帮助朋友财富当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应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在天堂是互相拿长筷子喂饭的”。
五、老子、孔子、孟子与养生养心
1. 老子三去和道家的养生观
《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 汉代河上公本解释“甚”是指贪淫声音,“奢”是指服饰饮食,“泰”是指宫室台榭。意谓圣人应顺应自然,常保尊贵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过分,不要奢侈,不要过头,不要勉强他人,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胜而不败,常贵而不贱。
老子要求把太甚的、过分的、极端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老子“去奢”的思想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却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却可以引导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却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却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因此,去奢至今仍重如千钧。
道家的养生观,强调回归自然,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静为根;法自然;尚虚静;贵柔顺。《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 孔子“三戒”和养生观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从字面上看,孔子提出的“三戒”是针对少年、壮年、老年提出的,但这“三戒”对于身处不惑之年的男人们来说,更为重要。
孔子曰:仁者寿、和为贵、礼之用、大德必寿。
3.孟子论人性
关于人性本质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他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针对告子关于人性无善亦无恶的观点展开了辩鸣。
告子以水为喻,阐发了他关于人性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意思是,就人的先天素质,或就人的本性而言,是没有与生俱来的某种倾向性的,它就象湍急流淌的江河之水一样,外在的条件、环境将其导向东则东,导向西则西。
孟子也以流水为例说明了人性善的道理。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以水的自然流向比喻人性善虽然难以自圆其说,但他却坚持按照这个思路探寻下去,得出了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道德的唯心主义命题。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孔孟学说的核心在仁慈,“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慈悲,讲的是一个东西。其实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强调的是博爱。所以所有圣贤人教给我们的教诲,最重要的是什么?仁慈博爱,这是圣贤人学说的核心,唯有从这个出发点建立人的思想,才能够让人与人当中有好日子过。孟夫子说,一个人一定是自我侮辱了,别人才来侮辱你;一个家庭一定是自己先毁了,人家才乘虚而入;一个国家一定是内部自己纷争,争权夺利,人家看有机可乘,才来打你。
六、个人命运与命、运、风水、才、德、技能
对一个个体的人的影响因素有人提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才、五德、六技能。一命是大的命运,如世界、国家、自然灾害等相关,多数人是被动的;二运可以理解为个人命运,如家庭、亲戚关系等,自己也难以改变;三风水一般是指上辈所为,可能影响后代;四才多数是天生的;五德是指品德,正如五福中之好德,是每个人可以修的;六技能就非常简单明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只要想学,当然,技能有高低之分。可见,一个人只能从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广积阴德开始,逐渐努力才可能改变个人命运。掌握人生方向,洞悉处事根本: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七、家族命运与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文章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也正如《孟子·告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用现代语言可以理解《了凡四训》揭示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正错误就是改变命运,世代行善必然改变命运,谦虚和蔼对改变命运非常重要。
有人说,有好吃的老人要优先,老人是树根,有水一定要浇向树根。树叶浇水,树根无水,树还是会死。只有孝敬老人,才能让整个家族昌盛。孝敬老人的家庭,孩子往往不用家长操心,学习、工作等等方面均很顺利。这也符合“弟子规”中之“孝”。也是“五伦”中讲的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待续)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脑卒中”的家庭急救技巧-你值得拥有
痛心!竟有这么多卒中偏瘫患者延误康复治疗!
运动皮层电刺激术治疗脑卒中后疼痛
如果家里人患有脑卒中该怎么护理?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有些头痛或是脑中风的前兆